Search

今天要用照片告訴大家,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,老美雖然管理跟法規上發展的早,但變化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今天要用照片告訴大家,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,老美雖然管理跟法規上發展的早,但變化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,離不開暴風圈來不及逃 … 🎵🎵 (咦咦怎麼有音樂)

沒錯,我在講觀光人潮大幅湧入的狀況,即便是幅員遼闊的美國,近年戶外熱門景點也是飽受人潮簇擁之苦,主要集中在夏季(傳統旺季),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。

接駁大巴塞滿了園區道路、狹窄的步道上擠滿了自拍民眾,就連一些移動廁所都被用到快滿出來了(噁),更別說是部分遊客的公德心極差──民眾會在溪流裡洗尿布、在石頭上刻字留念、操作吵鬧的無人機到處亂飛,甚至是離開步道趴趴走,四處踐踏花草樹木。

以上情況發生在位於猶他州的錫安國家公園(Zion National Park),有沒有覺得跟臺灣的現況有點類似?

(唸一下: 起碼人家在決定未來是否改成預約制的時候,還必須經過大眾審閱階段,報導中說園方收到了1,600人傳來的意見,還有民眾組成了反對預約制的組織咧!我們的政府在公民參與這一塊還有待加強。)

.

我們一個蕞爾小島就這麼大,幾乎去哪裡都是一日內可達,除了較為寒冷的冬季之外,一年到頭上山的人們可說是絡繹不絕,尤其是周末連假的時候。搭上國際疫情壟罩下的「報復性出遊」,不只位於淺山的網紅景點大爆滿,就連要背上背包健行的中級山和高山熱門路線也一樣人滿為患,例如加羅湖、眠月線、嘉明湖等等。

一來是網路傳播力量強,遭到廣泛濫用的「秘境」一詞具可觀宣傳力;二來是登山行程商品化,只要付錢就會有人帶隊上山,成為一條親近山林的捷徑。

然而,假如我們能在平日造訪這些地方,要包場並不是難事。國內旅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看看端午連假的國道塞車奇觀就知道了。

.

即使是面臨越來越多的觀光客,問題總有解決辦法,但偏偏山上的任何問題都很難解決。所以我們不能像夜市裡面一樣,準備大桶子給人丟垃圾,而是要教育山友不只要避免帶垃圾上山,還要把垃圾帶下山;同時,督促嚮導要發揮教育功能、盡力約束客戶的不當行為,協作團隊也不能隨意傾倒廚餘。這不只是山友要自律自覺,還需要地方社群、業者、政府一同協力才行。

人少的時候,或許造成的影響有限,然而當人潮多到一定程度,就不能天真的以為宣導教育能起什麼作用了:每10人裡哪怕只有1人沒公德心,不下數年就會累積可觀的環境影響。

面對觀光,該當有面對觀光的態度,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服務型山屋。

.

臺灣的山岳型國家公園實施總量管制已久,以設施、營地的容量為上限,過夜的話必須透過入園證申請制度預約。熱門百岳路線上,只要園方願意強力執法,基本上不易產生爆量危機,但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呢?這就是山林解禁後的挑戰之一,林務局可說是首當其衝的單位。

沒申請上的人們,自然會被迫轉進沒有管制的路線,或改採單日來回的方式,甚至利用「技術型迫降」和「部分申請」手段繼續行程。所以我們會看到戒茂斯妹池的高山帳篷城,也會看到許多準備不足的單攻山友踢到鐵板,落得需要對外求援的窘境。

就我來看,現在正是確立臺灣山域管理策略的良機,一旦框架設計完善,兼顧自組隊伍和商業隊伍的需要,也兼顧環境保護和訪客體驗的需要,就能規避或減緩許多環境、人潮、心態所造成的問題。

但如果中央政府在解禁後不繼續改革現有體制,那其實不會有太大改變,網紅景點、替代路線潮起潮落,每個都會邁向同樣的命運,無限迴圈。

.

這是我們喜愛的寶島山林,絕對值得找到一個遊憩和生態最大公約數。

遺憾的是山域的公共政策議題太過小眾,牽連的政府機關也複雜,不似連假國道塞車問題一樣有專家學者出謀獻策,反倒要靠業餘的來野人獻曝。有些無奈,只求大家繼續關注山裡發生的事情囉!

------
Photo credit: Ruth Fremson from Zion National Park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